返回第二十六章杨家将(1 / 2)大明:家父于谦首页

如果说正统年间,谁是明军头号良将的话,非杨洪莫属。

杨洪,武将世家。

杨洪的祖父,跟随常遇春一起起兵,明朝建立后,受封正六品的百户。

杨洪的父亲,继承了他祖父的百户军职。不过杨洪的父亲,死在了靖难之役中。

父死子承的杨洪,调任到开平卫戍防。

开平卫,远在内蒙古境内。去往开平卫,凶多吉少。

杨洪当时年仅二十二岁,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。他毫不在乎的说:“大丈夫,立功名宁在跬步之内!”

杨洪不是说大话,他是有真才实干的。

在北开平卫后,杨洪一步一个脚印,积累了无数的军功。

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,杨洪都冲锋陷阵。

朱棣曾经亲自给杨洪斟酒,对于军人来说,这是莫大的荣幸。

到了朱祁镇的正统年间,杨洪已经是威名远扬的名将。朝野公推杨洪为边将智勇第一。

杨洪家族的后辈,很多都在他账下效力,他们也被人称为“杨家将”。

蒙古的古兀良哈部,称呼杨洪为“杨王”!

杨洪在土木堡事变的时候,并没有发兵救援。所以他后来和石亨一起被投入了大牢。

要不是于谦向朱祁钰举荐,只怕这位沙场宿将,会老死北京城。

于冕被分配到了杨洪的麾下,和宣府的勤王军队一起,追击瓦剌军队。

“于冕,我和你父亲有故交。我托大,当你是我子侄后辈。”因为于谦,杨洪爱屋及乌到了于冕。

于冕还是懂得尊老爱幼的:“于冕,自然是要叫你一声叔父的。”

杨洪已经六十多岁了,于冕才二十出头,别说叫叔叔,就是叫爷爷都可以了。

“我知道,朝野对我多有非议。他们说我统帅宣府,没有去救援土木堡。”杨洪捋了捋花白的头发,显得有些英雄迟暮。

通过几天的相处,于冕对杨洪很有好感。于冕相信,杨洪不去救援土木堡,必定有他的道理。

“叔父,但求无愧于心。那些闲话,管它干什么。”

杨洪心中宽慰:“我活了几十岁,还不如你一个小娃娃看得开。”

杨洪对于于冕,越看越喜欢:“那你想不想知道,我当时的是怎么打算的?”

于冕更加恭敬:“叔父愿意说,于冕就听。叔父不想说,于冕也不会问。”

“好一个伶牙俐齿。在说话和处事,你可比你那个木头疙瘩一样的父亲强多了。”说完以后,杨洪朗声大笑。

明朝九边,首推宣大防线。宣,是宣府。大,是大同。

宣府因为距离北京城更近,地位还在大同之。宣府,九边重镇之首。

杨洪镇守宣府,手下握有四五大军。其中,骑兵一万多,重炮二十尊,火铳两千,火枪四千。

也先围困土木堡的时候,西边的大同已经被打残。大同,自保尚且勉强,救援无能为力。

东边的宣府,其实也差不多。

宣府没有被也先带兵攻击,不过宣府仍然面对了阿刺知院,和脱脱不花的两路兵马。

虽然土木堡距离宣府不过百里,不过权衡利弊之下,杨洪没有出兵救援。

对于杨洪,朝廷里有两种看法。

土木堡幸存者的李贤认为,如果杨洪当时能够发兵救援,明军不一定会败,皇帝也不会被瓦剌俘虏。

于谦和李贤看法不一样。

于谦认为,杨洪虽然没有救援土木堡,不过他是在全力保全宣府。

保全了宣府,为北京城和居庸关的备战争取了时间,也可以起到支援大同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