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十一章 临危授命(1 / 2)大宋一统首页

当夜,赵元下了自己登基以后的第一道圣旨:以侍卫步军都虞侯何灌升殿前都副指挥使、兼羽林军都指挥使、拜宁武军承宣使、赐玉带等。

一道没头没脑的圣旨,蔡攸、王黼一干人自然是不当回事的,他们的风向标是如今的太上皇宋徽宗。对于赵元,乳臭未干,他们大可以听宣不听调。

只是那羽林军都指挥使让他们莫名其妙,大宋何来羽林军?军中怎设指挥使一职?

但是诏书后面还有一句,组建新军的内容。赵元本以为这个决定会引起六贼一党的反对,毕竟那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队。

孰料,以李邦彦为首的一帮大臣极力推崇此举。甚至高俅还上疏,说新军创建之初缺乏人才,愿意为赵元举荐‘贤良’。

这封奏折,赵元自然是没有回复的,高俅口中的贤良是什么货色,傻子用屁股去想都能想得出来。汴梁禁军已经腐化了,赵元不愿意看到自己新组建的军队,在萌芽阶段就有腐败的征兆。

有了这道圣旨,招募兵源的事宜自然就顺利了许多,阻力也小了不少。尽管由何灌带领亲信,有枢密院和兵部的配合,但想在这茫茫人海的十几万禁军里选拔六千人,显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。

宋太祖立国之初便宣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后来君王厚养士人,士大夫们多不至于因言获罪,因此,每代君王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,总有一些人要出来抬杠的。

赵元创立新军的决策受到了给事中吴敏的强烈反对,说是有违祖宗之制,皇城已有殿前诸班值作为禁率,何故另设一军?

李纲也谏言反对,说是金人迫近开封,应训练士卒、稳固城防、团结民心,组建新军实属多此一举。言下之意就是大宋幅员辽阔,拥兵百万,还差这一军了?

当然,他们伟大的皇帝自然是不可能这么想的。只有自己的皇位坐稳了,才能施展自己的鸿鹄大志,一腔抱负。汴梁的安危嘛?不存在的,朕还有大半江山,汴梁失守了,朕还有江南嘛!

因此,吴敏和李纲的谏言赵元也未作答复。

边情战事迫在眉睫。满朝文武的注意力是不会始终放在新军这件事情上的。

次日晨,福宁殿南面的垂拱殿内,待蔡攸、李邦彦一帮人把他们口中的退敌良策说完以后,赵元又让李纲说说他的主意。

赵元不喜欢李纲,李纲自然也就不能是赵元的亲信。但李纲忠心为国这是毋庸置疑的,绝非王黼那等阿谀谄媚之辈能比。

“兵事在迫,天子应正己以收民心,听言以收士用,蓄财谷以足军储,审号令以尊国势,施惠泽以弭民怨。。。。。。”李纲抱着笏板,滔滔不绝的把他编著的《御戎五策》的主体大义给背了出来。

赵元脑袋闷疼,好在听懂了李纲的意思。这些谏言赵元并不想用,这些话虽然很有道理,方针也很正确。但现在并不是金宋双方的备战时期,是金人即将打到北宋皇都汴梁城下了。

有道是临阵磨枪,不快也光。这些策略留在平时还行,现在战时己方兵败如山倒,做这些根本来不及。

结果是,王黼等人看到了赵元不耐烦的表情,对李纲抛出了一个轻蔑的笑容。

随即,李邦彦从班列中站出:“陛下,以臣愚见嘛,金兵此来无非是觊觎天朝地大物博,此次兴兵无非就是想抢点东西!要不陛下先移驾建康,待金兵离去再还驾不迟。何故劳民伤财。动辄兵伐呢?”

李邦彦的话甚合赵元之意,跑是肯定要跑的,但不是现在,得等到汴梁实在是守不住的时候。现在金兵远在河东河北,自己就跑了,那自己成什么了?只怕以后史书痛骂的逃跑皇帝不是赵构而是自己了。

果然是一代奸佞,好办法没有,馊主意一堆。

赵元沉思,未来得及开口,李纲看到赵元在考虑李邦彦的建议时,他慌了,他官职权势都不及李邦彦,不敢直言顶撞于他。

他只能谏言,劝道:“陛下!此举万万不可,金兵未来,一旦移驾,人心尽失。自古御戎则易,收拾人心则难呐!陛下三思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