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204章 千万次的问(1 / 2)鸿缘的新书首页

一部电视剧扰动了无数人的心,纷乱的思绪困扰的不止是年轻人,还有他们的长辈;不止在东方古国引起轰动,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,包括华人和西方人。这就是九十年代风行一时的电视剧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。其中的插曲很多人都哼唱,北大食堂里经常会听见一两声发泄式的高亢歌声:“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"。

不懂英文的食堂服务员好奇地问:”同学,你咋就唱这一句?啥意思啊?“

同学嘿嘿笑着说:就是让您别再唠叨啦。

服务员看着同学端着饭盒朝食堂外走,感觉自己被耍了。

当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,因为贫困辍学的时候,一些人的”苦难“却是因为出国留学。有的家长自己到国外打工,供养孩子留学。国内的英语学习培训形成了最火爆的市场,北京海淀成了校外英语培训的主战场。有些家长是学俄语出身,觉得二十六个字母的英文能变幻出那么多的课程,感觉名目繁多、眼花缭乱。

海淀,尤其学校周边的房租也在迅速上涨。陪读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。都是独生子女,一锤子买卖。许多母亲离职陪孩子念书,接送,陪做作业。最生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学,直到把孩子送进国外的大学。

一部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电视剧风靡全国,随着国门的打开,人们在开放浪潮的冲击下,思想所经历的激烈碰撞,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后来的人们体会不到的。主人公本是一位音乐家,怀揣美国梦毅然踏上了纽约的土地。然而,现实却远不如他想象中那般美好,语言的障碍、文化的差异、生活的压力,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举步维艰。

在纽约,我们曾经的音乐节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,有善良的阿春,有狡猾的大卫,还有一群同样怀揣美国梦的中国同胞。他们在这个繁华而又残酷的城市里,为了求生存而承受着精神、肉体的炼狱。最终找到加工毛衣的生财之道,拥有了财富,他却感到美国不是他想象中的天堂,这里充斥着黑暗和不公。

就像电视剧中的插曲,最后一句唱道:问自己,你到底好在哪里?近乎绝望的呼喊,表达了古老的东方民族努力融入西方世界的阵痛,这样的阵痛真实地发生在象群莉一样的青年人身上。

群莉想写一篇电视剧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评论,但她犹豫着是否寄给吕一鸣。

北大中关园的宿舍楼被一条窄窄的马路隔开,东门也是小小的铁门。在有重要活动时,南门守卫会不让校外人士进入北大,这时,了解内情的人会告诉你走这个东门。出了这个不起眼的东门,过了窄窄的马路,就看见几排灰色的宿舍楼,所谓的”筒子楼“。

特别的是,这几排筒子楼里,有些是有地下室的。之前都是住在上面的居民(基本都是北大的教职工),把他们家里放不下的杂物堆放在下面的地下室里。之前楼上住的单身教师较多,没什么杂物,而且,五层高的宿舍,低下室的房间够不上每家每户都有。后来,学校分房逐年减少,楼上有住了小家庭,有的还是三口之家,杂物自然就多起来了。地下室也不再有空置的了。

不知从谁发起,把这样的地下室出租给考托福的学生。这些地下室有窗户,窗户在地下室的顶部,但只能看到地面上来来回回的人的脚。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有梦想,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,在楼上的居民看来,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住人呢?可地下室里”穴居“(这些考托福的年轻人这样自诩)的人却很惬意。这里冬暖夏凉,隔音还好。开始时这里是一个人一间,在地面以上的人看来,已经惨不忍睹了。后来每间屋至少住了四个人,下面的热闹就可以想象了。近来,那”Time and time again "的声音总会一遍遍地响起,而且常常在深更半夜的时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