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三十六章 尘埃落定(2 / 2)红楼:我本无意称帝首页

李云早知会有此问,之前就思考过,此时流利回答道:“眼下我们看似占尽优势,但这都依赖林伯父你们数年打下的坚实基础。”

“眼下剩余五大盐商虽然损兵折将,但底蕴仍在,而洪齐锋他们组建的商会新创,完全是靠林伯父你们的威势,才能和他们抗衡,根基不稳。”

“待他们缓过劲来,不光是扬州,朝堂之上,恐怕也会再起波澜。”

林如海赞赏的点点头,眼中满是欣慰之色。

“不错,分析的很对,我们一口气吃得太多,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消化,但只要能撑过他们这一次的反击,之后盐商将再无翻身之力。”

“至于朝堂之事,你既然有意掌军,那有些事,就必须知晓。”

吴玖不知何时,悄然退出了房间。

“你知道大顺军中有哪些派系吗?”

“四王八公?”

林如海眼神有些意外,他本以为李云什么都不知道呢。

“嗯,四王八公算一派,他们随太祖皇帝打天下,是开国一脉。”

“弘治帝雄才大略,虽然未有开疆之功,但文治武功皆为上乘,不仅压服开国一脉,少造杀孽,还扶植了一批新勋贵,为弘治一脉。”

“太上皇手段老辣,帝王之术深沉,于经济一道颇有建树,让大顺国力快速增长,同时扶持已经势弱的开国一脉对抗势大的弘治一脉,其中领军人物,就是二代宁荣国公,代化公和代善公,可惜两位国公早逝,其余开国一脉功勋后辈,皆难堪大任。”

“如今陛下临朝……”

林如海说到这,面色凝重许多。

“太上皇荣养大明宫,文武百官中,多是德隆旧臣,这些年,陛下仁孝,太上皇十分欣慰。”

即使在密室中,林如海话也说得极其隐晦。

翻译一下,就是朝堂上多是太上皇的人,他不发话,当今天子永宁帝的话没人听,而太上皇一直在看永宁帝听不听话,索性一直表现得很听话,所以在慢慢过渡权力。

接着林如海向李云大致剖析了一番大顺上层权力架构,让他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。

军中开国一脉没了领军人,但贾府两代国公经营的人脉尚在,仍有余威,门生故旧遍及军中,其他功勋世家,虚衔爵位皆降了至少一档,个人能力也有些拉跨,想重回巅峰,不太可能。

弘治一脉正当红,执掌大半军中大营,驻守九边,是国之柱石。

而这其中还夹杂阵营不明,可能暗中效忠永宁帝的将领,至于有哪些人,林如海也不清楚。

除此之外,军中还有少部分中立派。

朝堂之上则完全是德隆旧臣与永宁帝扶持的林如海等一批新进官员,两大阵营对峙。

目前来看,永宁帝完全处于下风。

因为林如海给李云看了一张盖了官印,但是没有发布的公文。

内容是比引商更狠的政策,如果说引商是釜底抽薪,那这条政策,直接就是把锅都砸碎。

全面取消盐商,盐田由各自所属州县掌管,民户直接向煮盐的灶户买盐,官府监管,确定灶数,以此收税,且税收直接充入军务衙门为军饷,派专人督查。

这样就没有盐商什么事了,盐税也不会经过多层手续入国库,流程大为透明。

并且这些税收直接充当军饷,还能借此掌握军权,当然前提是领军大将是永宁帝的人。

“嘶,林伯父,当日要是将这份公文摆出来,恐怕他们当场就要和您鱼死网破。”

林如海笑着摇了摇头。

“不会,当时他们肯定很愤怒,但冷静下来,立刻就会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,然后有恃无恐。”

“说的也是,那这份公文?”

“陛下有中兴之志。”

只这一句,李云便懂了林如海的意思。

德隆旧政积弊已久,唯有改革新政,才能让大顺重新焕发生机。

但改革旧政,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太上皇,然后是旧的利益群体。

这可不是在前世红旗下建立的国家,改革以和平方式逐步推进。

封建社会的制度改革,哪一次不是人头滚滚,血流成河。

永宁帝被孝道压制,还没有兵权,必须等太上皇死,他才有出头之日。

念及此,李云眼神闪烁,明白林如海对他的期望了。

军中准则,强者为尊。

他绝世的武力,只要立下不世之功,升迁比文官快得多,他已经与林如海捆绑在一起,也就是永宁帝的人。

永宁帝现在急缺兵权支持,他迫切希望麾下有人,能在军中打开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