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朝堂内早已群臣齐聚,气氛压抑。
玄安帝端坐御座之上,目光沉静却又带些许隐忧。
赫沙城的增援一事将牵动朝堂上下。
而昨日程霖提出的“天意不宜增援”的奏章更使得事态变得扑朔迷离。
古元德在众臣前率先出列,拱手道:“陛下,赫沙城现危急万分,倘若不立刻增援,恐怕北疆再无险可守。
臣恳请陛下拨款发兵,以解赫沙之危,保卫边疆安宁!”
他一字一句,掷地有声。古元德深知自己这一派的重任,此时若不坚定发声,边疆将士的安危难保,而朝堂中的权势也将易手。
玄安帝微微点头,目光转向其他臣子。
此时,左都御史沈廷之上前一步,慷慨陈词道:“陛下,赫沙城乃北疆屏障,一旦失守,敌军长驱直入,国土将无险可守。
臣恳请陛下三思,速决增援一事!”
他话音刚落,军机总督何敬之也出列。
神情凝重:“臣等不惧边疆之险,但望陛下谨慎思虑,早做决断,以免边关失守,动摇国本。”
兵部侍郎刘文旭则深吸一口气。
挺身而出,语气坚定:“臣等愿为朝廷尽职,为赫沙城一战,请陛下恩准!”
四位大臣接连发言,声音铿锵有力,震撼朝堂。
然而,户部尚书萧季却不动声色。
冷静地上前拱手道:“陛下,臣认为,赫沙城增援一事需从长计议。
陛下,边防军的粮饷已成负担,贸然增兵,只怕徒耗国库,朝廷财政难以为继。”
他的话语平和,却带着隐隐的质疑。
玄安帝微微蹙眉,看向萧季,显然有些动摇。
刑部侍郎周显然这时接着道:“陛下,臣近日在刑部查得多起军粮贪腐案,粮饷流通混乱。
若此时贸然增援,恐怕难以供应,徒增混乱之象。
臣恳请陛下,三思而行。”
他的声音不紧不慢,却一针见血地戳破了兵部的软肋。
古元德面色微变,心中暗叫不好。
若刑部要在朝会上公开质疑兵部,整个增援提议将面临巨大的阻力。
就在此时,钦天监监正程霖也出列。
他将拱手作揖道:“陛下,臣昨夜观星象,赫沙一带破军星动,与武星相冲,乃极其不祥之兆。
若此时强行增援,恐反伤国运。”
程霖的言辞含蓄却直击要害,他深知若从“天意”之说来劝谏,皇帝难以一时抉择。
玄安帝一听“天意不宜”,心头一震,脸色微微阴沉,若有所思。
此时,兵部尚书古元德见情势不利。
急步上前再次拱手道:“陛下,兵部虽管理不善,但这几次失误实乃少数,不宜因粮饷问题耽误边疆危机!
赫沙一带形势危急,臣以为,若不立刻增援,只怕后患无穷!”
他竭力辩解,言辞恳切,心中既有对边疆将士的担忧,又有对朝堂局势的焦虑。
他望着玄安帝,期待陛下能被他的忠诚所打动。
然而,周显然并未因此罢休。
他冷冷一笑,再次出列道:“陛下,军粮一事虽是少数事件,但关乎边防将士的生死,不可轻忽。
倘若此时冒险调兵,万一粮饷未到,陛下可曾想过将士们的安危?”
朝堂上的气氛骤然凝重,众臣屏息静气,注视着玄安帝的反应。
玄安帝沉默不语,内心复杂。
他心知边疆危机迫在眉睫,但若刑部的指控属实,贸然增援可能会导致前线军心动摇。
同时,程霖的“天意”之言也让他内心不安,天象示凶,他又如何能逆天意而行?
但若因此不增援,朝中势必人心动荡。
玄安帝目光缓缓扫过群臣,内心不断权衡。
此刻,他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边疆安危,而是朝堂的微妙平衡。
这份权衡的重担让他呼吸也变得凝滞。
他最终深吸一口气,冷声道:“诸卿之言,朕悉数记下,待朕细思再议,暂且退朝!”
群臣听罢纷纷躬身,缓缓退下。
古元德内心忧虑,望着周显然和萧季的背影,暗暗攥紧了双拳。
而萧季和周显然则微微颔首,眼中闪烁着冷静与得意。
这场朝堂之争暂时告一段落,然而,暗流涌动的朝中局势却刚刚开始浮现出真正的危险。
玄安帝心头重重压着朝中分歧的声音。
他一向英明果断,但眼下,面对北疆的局势和国库的日渐枯竭,他竟一时难以决断。
这不仅是边防问题,更关乎社稷长远安稳。
他眉头紧锁,思虑万千,偶尔瞥见身边侍立的太监轻敛的眼神,心中也增添几分焦虑。
次日朝堂上
古元德踱步上前,呈上厚厚的奏疏,双手高举。
声若洪钟:“陛下,臣斗胆进言!赫沙城若失,敌军将长驱直入,民生涂炭,后果不堪设想。
陛下,我们怎能坐视?”
他语气深沉,似早已料到皇帝的顾虑。
又继续道,“臣知国库吃紧,然不妨对物资分配严加审计,决不让一分银钱、一匹布帛浪费于无用之地。
如此,方能既保边疆稳固,又不损耗国力。”
玄安帝静静听着,目光深沉。
他知道古元德是一片忠诚,但朝廷的内耗以及耗费之巨,依然让他踌躇。
古元德见状,又毅然说道:“臣,愿誓死担保,若边疆失守,臣当负全责!”
沈廷之上前,神色严肃且略带忧虑:“陛下,边疆一旦动荡,势必牵动全国。
地方会怀疑朝廷的决断,朝野亦会人心惶惶。”
他语速平缓,却带着压抑的急切,“不若见机行事,以保大局为重,绝不可失去北疆。”
玄安帝的眼神闪烁,沈廷之的言辞切中了他的顾虑。
沈廷之又道:“臣只愿陛下莫让一时的犹疑,伤了国本。”
何敬之神色凝重,满面愁云,声音低沉地说道:“陛下,若朝廷削减对边疆的支持,必会动摇军心。
军中久已传闻士气低落,若再有异动,恐怕不安甚于外敌入侵。”
他一字一顿,“臣虽不才,也能预见,这一举措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哗变风险。”
玄安帝闻言,深深叹了一口气。
边疆稳固乃是安邦定国的基石,可朝中的反对之声,也不可置若罔闻。
萧季走到御前,微微躬身,语气柔和却充满隐忍:“陛下,臣以为,北疆之事不必急于一时。
国力应积而后用,何不‘以静制动’,待局势稍稳,再做决断?”
他语调平和,却分明暗示着“稳重”之道。
玄安帝思索良久,心中不禁暗暗揣测,萧季的意见是否有可取之处?
太监垂手低头,眼角微不可察地一瞥,似乎也在揣摩皇帝的反应。
周显然上前,神色自若,借军中纪律为由。
轻轻言道:“陛下,兵多反扰。
臣愚以为,若边疆兵力过于庞大,反而易生内乱,恐成不稳之患。”
玄安帝闻言,若有所思,心头却微微一沉——这套说辞是否别有用心?
他心中一片迷茫,目光中闪烁着深深的矛盾。
散朝后,玄安帝独坐殿中,四周寂静无声。
烛光微微摇曳,映得他面色阴晴不定。朝中大臣分歧严重,让他备感煎熬。
他想到北疆将士的艰苦,想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,又不禁忧虑国库的空虚。
身边的小太监轻轻递上一杯茶,低声道:“陛下可要稍事歇息?”
玄安帝默默点头,心头沉甸甸的。
夜色笼罩了皇城,萧季府邸的正堂内却灯火通明。
几位朝中反对派的核心人物聚集在此,彼此眼神交汇,气氛严肃而压抑。
萧季端坐在堂上,目光锐利如鹰。
声音低沉却透着冷意:“各位,陛下已然被支持派所动,如此下去,我等怕是无立足之地了。”
他说着停顿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决绝,“但若在此时趁势而上,或许还能扭转局面。”
周显然点头附和,轻声提议:“户部如今多有贪污之嫌,不如对支持派进行一番‘合规审查’。
看他们是否洁身自好。”
言罢,他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
萧季满意地点头,将目光转向堂下,“周兄此计甚妙,立刻行动。
务必在刑部找几个可靠之人,务必找到他们的破绽。”
萧季深知,若要扩充势力,必须先将那些态度摇摆不定的官员拉拢到自己阵营。
朝会后,他悄然邀请几位立场不明的官员至府中密议。
这些人皆为中层要职,虽尚未步入重权核心,却掌握了不少实权。
萧季首先看向京兆府推官程明正。
微微一笑:“程大人若肯支持我等,日后在京兆府的升迁,当会水到渠成。”
京兆府主理京畿事务,掌管京师治安与行政。
程明正深知自己欲入京兆府尹一职已久,却苦于人脉薄弱,迟迟未能如愿。
萧季话音刚落,程明正心中顿时一动。
略作思忖,微微拱手应道:“若萧公有所嘱托,程某自当竭力相助。”
他虽话语含蓄,却目光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