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51节 研发(1 / 2)战国第一赘婿首页

公孙飞用油条,豆浆,馒头,茶叶蛋,大米粥等等早餐,解决了商业区老板和伙计早饭问题,即便宜又省时间。

并用大豆解决了食用油问题后,战国民众基本上可以享受炒菜所做出的美食了,必定受到战国上上下下的喜爱。

但可惜的是,在战国时期蔬菜类别是很少的,没有西红柿,黄瓜,辣椒等等,远远少于21世纪的蔬菜。

不过,公孙飞在兴奋战国平民能食用到美味炒菜之时,就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,大豆在战国时期是平民的主口粮之一,蒸煮大豆后平民百姓是直接食用。

一旦炒菜在战国时期兴起,那么,必定对大豆需求大增,把大量的大豆压榨成大豆油。

这对战国时期平民百姓,可不是一个好消息。

大豆作为战国时期的主粮,且价格便宜,一旦大豆用作榨油,势必造成大豆大量地短缺,

那么,大豆的价格一定大幅度上涨,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后,平民百姓肯定无力购买,那就会饿肚子,

因为,在战国时期,没有玉米和土豆,红薯等粗粮,且一年一季基本上就是小麦和大豆,且小麦产量很低,远远不如水稻的产量。

而水稻在南方楚国可以一年两季,只不过对环境要求很高,需要水。

大豆拿去榨油,小麦产量又低,这样会让战国平民的饿肚子,没有大豆吃。

公孙飞这样的担心,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条件下,

如果出现干旱的季节,大豆和小麦会大幅度减少,再加上大豆大量压榨成植物油,供贵族和商贾炒菜食用,这无疑对平民雪上加霜。

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此时的秦国还没有开始兴建水渠,也就是秦岭以北,关中地区,都是旱地,一旦发生了旱灾,基本颗粒无收。

而此时关中平原还不是肥沃宝地,极受天气的影响,天气的好坏决定着收成。

而此时关中平原还没有修建郑国渠,修建郑国渠是要等到秦始皇年间,郑国修建了渠长三百多里,历时十余年始成,灌田四万余顷,才让关中平原成为秦川八百里,肥沃之地。

(关中平原是在华夏国陕西省中部,西起宝鸡、东至潼关,南接秦岭,北到陕北高原。东西长300 公里,西窄东宽,号称八百里秦川。关中平原是断层陷落区,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、洛河等冲积而成。)

另外要知道,自秦国孝公商鞅变法后,秦法治灾不赈灾。这是老秦人都知道的法程规矩。但有干旱年份,王室官府从来不会打开官仓发放五谷救济饥民,也不会开放王室园林准许饥民狩猎采摘。

但是,会提供种子农具帮助恢复生产,受灾时期的生活由自己解决,并容许进山采集狩猎,去解决温饱问题。

这对秦国平民百姓,实在是太折磨了。

这是,公孙飞不愿意看见的事情,作为一个21世纪穿越而来,不希望因为自己带来的炒菜烹饪,最后让老百姓没有饭吃,